媒体大咖眼中鄂尔多斯的“好”

2023-07-31 15:20:15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新华社 | 作者 毛丫 王戈 侯志锦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7月24日下午,值第三届市县融媒体中心建设发展论坛召开,“暖城之约 融创未来”全国市县主流媒体鄂尔多斯主题采风行启程,首站银肯塔拉。

浓云低垂,附向大地,一场好雨正在赶来。

路上,几名浙江籍记者透过车窗,在漫漫的绿丛林里遥指沙漠。

最后有人总结:啥沙漠,就是绿草地上撒点沙。

一座沙包的观景台上,李布和被南腔北调的记者团团围住,讲述当地治沙种树,靠沙致富的奋斗史。

“你这水从哪来?”新疆昌吉州融媒体中心党委书记王建忠问。

“打井。”

“打多深?”

“280米。”

……

52岁的李布和脸膛黝黑,白衬衫上被汗水洇出斑斑黄渍,仿佛庄户人。

旁边有人说,这是银肯塔拉生态旅游有限公司的董事长。

位于达拉特旗的银肯塔拉沙漠,地处中国第七大沙漠库布其沙漠东端。

15岁那年,李布和站在沙漠最高点的银肯敖包,环顾茫茫沙海,立下誓言:将来赚了钱,我还回来。

33岁那年,赚了钱的李布和回来了,承包了10万亩沙漠,开始治沙造林。

19年沧海桑田,沙海变绿海,曾经的绝望之地,成了人类生态经验圣地——2017年9月,《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13次缔约方大会在鄂尔多斯市举行,195个缔约方国家代表来到银肯塔拉参观;也成了旅游胜地——滑沙、沙漠越野、篝火晚会、沙漠露营,年接待游客15万人次、年收入6000万元。尤其今年上半年,客流量已经超过去年全年。

李布和的女儿前些年从香港理工大学研究生毕业后也回来了,成了整个鄂尔多斯治沙群英里的“沙二代”。

“这个事情值得往下做,值得一代人几代人,一辈子几辈子去做。”李布和说。

“那叫一个震撼,茫茫沙漠变成绿洲,沙漠与绿洲共存互融。鄂尔多斯是好地方,天高地阔,天蓝地绿,近几年鄂尔多斯的变化又是天翻地覆。”河南省商丘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郭文剑感慨。

离开银肯塔拉不远,即达拉特光伏基地。

“太大了!”

沙海中连绵不绝的光伏板阵,将记者折服,“哦哦”个不停。规模之巨,有人直言“密集恐惧”。而沙海、光伏板阵里突然出现的一面湖,又让记者们好一顿“哇”。

基地位于库布其沙漠中段,是全国最大的沙漠集中式光伏发电基地,也是世界最大的光伏治沙项目。

由19.6万块光伏板拼接成的“骏马图形电站”被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为世界最大的光伏板图形电站。

极目远望,几百万块集中连片的光伏板在浩瀚沙漠铺展开来,像向日葵一样随着太阳起伏变换角度,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送到千家万户。

除了发电,“光伏”也能治沙。达拉特旗采取的“板上发电、板下种植、板间养殖”模式,向光要电减排、向沙要绿固碳、向绿要地增收,实现了沙漠增绿、企业增效、资源增值的良性循环。

仅一个光伏,就将发电、治沙、有机农林、沙漠旅游、沙漠研学、智能科普、光伏田园、生态牧业等产业勾连起来,下成一盘大棋。

这也是鄂尔多斯人大半个世纪以来,与沙共存共舞养成的哲学体系——先建成以原料林、经济林基地建设为主的第一产业,再发展以林沙产品研发、加工、销售为主的第二产业和以生态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形成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生态产业综合体系,逆向拉动生态建设。

为什么是鄂尔多斯?

“善用自然的能量。”新华社新闻信息中心甘肃中心王欢点读着基地一块巨型广告牌上的文字说,“答案也许在这里。”

第三站是康巴什区。

康巴什,蒙古语意为“卓越的老师”,是鄂尔多斯的政治、文化、科教中心,也是全国首个以城市核心区景观申报并获批的国家AAAA级旅游区。

“有欧洲城市风情”,是许多人对康巴什的初印象。而著名经济学家李稻葵在2022康巴什金融经济论坛开幕仪式上表示,康巴什城市构造有点像中亚名城阿斯塔纳,“非常现代化,很梦幻。”

在大片鲜花草坪、开阔的街道、低缓而别致的建筑群组成的街景里,一辆形如胶囊的自动驾驶观光巴士缓缓驶过,在高原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亮。

“无人驾驶哦?在县级城市?那确实是厉害。”一名南方口音记者举起手机按下快门。

康巴什区正在打造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示范应用区。

除了自动驾驶观光巴士,自动驾驶售卖车、自动驾驶清扫车也已上路,自动驾驶出租车、无人驾驶安防车即将投运。

这座始建于2004年的城市,在“幼年”曾饱受“鬼城”争议。如今,即便是外地人,也已懒得提起,“老黄历了。”

“现在康巴什一房难求,像这片住宅,均价1万2到1万7,而且难买。”随同采风的鄂尔多斯市融媒体中心于丽丽说。

现在,康巴什在城市现代化建设和社会治理上跑得越来越前沿,频频被国家评为试点和典范,“倒吸”一些发达城市前来取经。

2021年,入列国家首批“智能社会治理特色实验基地”后,康巴什区创建起“五码一体”的“多多评·码上生活”智能便民服务平台,以小程序为载体,满足居民生活场景多元需求,以“物质积分+品德积分”为核心驱动力,探索出智慧城市“康巴什样板”与数字经济“康巴什模式”。

所谓“多多评”,已渗透生活的各处。人们在“多多评”上缴水电费,点外卖、下馆子,攒积分兑换礼品,给部门工作提建议作评价,新生入学助力学位升级……

据官方解读,每家每户的“专属”二维码,连接着“多多评”的“N”种打开方式,也开启了这座城市居民的智慧生活。

在多多评一处推介展厅,江苏丹阳融媒体中心党委书记朱青华时而拍照,时而提笔记录,又翻看手册,不时向讲解员发问。

他说,“我们正在探索如何更深入地参与城市和社会治理,但还没有康巴什这个这么细,这个模式给我们很大启发。”

第四站,伊金霍洛旗零碳产业园。

2022年4月,鄂尔多斯市和伊金霍洛旗政府携手远景科技集团打造的零碳产业园一期项目建成投产,规划总面积73平方公里,是全球首个真正落地的零碳产业园。

据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最新报道《再造一个鄂尔多斯》,之所以称为“零碳”,是因为园区80%的能源直接来自于风电、光伏和储能,另外20%的能源则通过电网回购“绿电”,实现了100%的零碳能源供给。

一座长达530米的白色巨型厂房闪闪发亮。作为中国北方单体最大的电池工厂,其生产的“零碳”储能电芯,将是未来新能源汽车和动力电池参与欧洲市场竞争的“刚需”型产品。

“仿佛游走在未来世界。”在充满未来感的展厅内,记者们被表现园区运行原理的各种模型深深吸引。

9家新能源头部企业入驻零碳产业园,形成以远景科技集团为龙头,华景、万锂泰、镕锂为配套的电池及储能产业链;以隆基绿能为龙头的光伏产业链;以美锦国鸿为龙头的氢燃料电池及绿氢设备制造产业链,及以上汽红岩、捷氢科技为龙头的新能源汽车制造产业链。

按规划,到“十四五”末,园区将实现百亿千瓦时绿电供给消纳,年减排二氧化碳1亿吨,创造绿色高科技岗位10万个,产值可达千亿元人民币。

在北方一座县级城市里,看到这样前卫超前的理念和场景,“非常震撼。此行收获颇丰。”参加此行的国网上海电力的梁嘉晟说。

第五站,东胜区。

在鄂尔多斯集团现代羊绒产业园车间,一排排电脑横机正在自动运转,举世闻名的“鄂尔多斯,温暖全世界”——鄂尔多斯羊绒服饰,在这里诞生,走向世界。

指尖轻触,从纤维平均细于14.5微米,长于36毫米的羊绒珍品,到柔软如绢帛的羊绒成衣,记者们由衷地赞叹大自然对鄂尔多斯的馈赠。

业界有句话,中国羊绒看内蒙古,内蒙古羊绒看鄂尔多斯,鄂尔多斯羊绒看东胜。

东胜的羊绒加工营销能力占全国的1/2,占全球的1/3。

几天前,第六届中国(鄂尔多斯)国际羊绒羊毛展览会在东胜区落幕,来自蒙古国、尼泊尔、秘鲁、澳大利亚、乌拉圭等国的19家参展商与会。展会共签署34个项目,意向投资总额达15.66亿元。

到达这一天,东胜用了44年。

1979年,在东胜,一家叫伊克昭盟羊绒衫厂的企业,用补偿贸易的方式从日本引进技术、设备、管理,用产品折价抵扣设备价款。

这是内蒙古第一个引进外资的项目。

在那个人们还在谈论企业应该是姓“公”还是姓“私”的年代,东胜已经开始探索引进外资,成为内蒙古探索改革开放的肇始地。

其间伴随着行业震荡,虽历经沉浮,但终于成为了国际舞台的一方重镇,成为鄂尔多斯锁定世界级能源产业、世界级现代煤化工产业、世界级新能源产业、世界级羊绒产业,这“四个世界级产业”的其中一极。

羊绒只是东胜支柱的一个版块。

东胜有煤,但不醉心于煤。

早在“十一五”初期,正在大煤炭、大煤电主导的工业热潮中狂飙突进的东胜,在内蒙古较早提出了转型发展,规划建设非煤产业基地。

历经十余年,以汽车整车及零部件制造、能源装备制造、电子产品制造、节能环保和新材料五大产业链筑底的鄂尔多斯装备制造产业园,已成为东胜新兴产业的桥头堡。

今年4月,奇瑞汽车批发量达到118548辆,同比增长120.4%。在整个排行榜中位居第三,仅次于比亚迪和一汽大众。

在国内车市低迷的背景下,奇瑞的逆势狂飙,东胜功不可没。在奇瑞的9大生产基地中,奇瑞鄂尔多斯是最具规模化的基地。

近年,东胜开拓新能源新赛道,相继引进落地山河智能、晶澳光伏全产业链项目等一批新能源重点项目。新能源重卡产业链、风光产业链、储能产业链在东胜咬合。

东胜是鄂尔多斯的主城区,是人们消费、投资、与时尚接轨的主场。

创新消费场景与新的业态,驱动消费增量,在政府一系列创新举措下,东胜经济活力充满张力。

今年一季度,东胜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7.69亿元,同比增长6.7%,总量居鄂尔多斯市第一。其中餐饮收入同比增长17.7%。

从投资看,一季度,东胜区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9.9%。其中第三产业投资同比增长97.4%,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151.4%,民间投资同比增长4.3%,占全部投资的比重达60%。

今年3月,东胜区市场主体数量累计突破10万户,与2013年比,翻了六番,成为内蒙古首个存续市场主体达10万户的旗县级城市。

其总人口也不过58万。

最近,东胜旅游爆火。街上随便哪里,可以听到上海话、浙江话、四川话、湖南话。

截至6月底,东胜区累计接待游客321.77万人次,同比增长42.1%;带动旅游收入56.97亿元,同比增长36.4%。

这样蓬勃的势头,让见多识广的记者振奋。

“经此采风,不禁感叹,感叹鄂尔多斯把沙漠变成了绿洲,感叹鄂尔多斯把沙漠变成了光伏发电基地,感叹鄂尔多斯生态环境治理、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巨大成就!我想说,鄂尔多斯,你最棒!” 河南省濮阳县融媒体中心总编辑吕勇刚说。

回望这一行,乌兰木伦湖畔,世界第一高音乐喷泉冲上高空的瞬间,振奋了一群拍照狂魔。站在绚烂的喷泉瀑布前,他们留下倩影。

在媒体行的工作群里,三百多名媒体人接龙留言,感谢暖城之约。

而贵州石阡融媒体中心总编辑马晓鸣晒出了一张照片,写到:

“从响沙湾带来一瓶沙子、从鄂尔多斯带来一块石头。把暖城搬了一点回到贵州省石阡县。看着它们,就更加想起了暖城之暖。”

标签:

Copyright ©  2015-2022 北方快报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1034106号-50   联系邮箱: 55 16 53 8@qq.com